智造崛起,信息化先行(2)
智能制造的含义。围绕着智能制造,相关的概念有工业 4.0、工业互联网、中国制造 2025 等诸多概念: 工业 4.0 是由德国工程院、弗劳恩霍夫协会、博世公司、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发起并率先提出,其核心理念是深度应用信息通信技术,推动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的融合,在制造领域形成资源、信息、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“信息物理系统”(CPS),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。工业 4.0 伴随着的是传统工业的创新与转型。 工业互联网则是由美国 GE 公司发起并由 AT&T、思科、GE、IBM 和英特尔成立的工业互联网联盟进行推广。旨在形成开放且全球化的工业网络,实现通信、控制和计算的集合,通过物联网、互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设备管理与服务性能的改善。 中国制造 2025 是国务院 2015 年发文提出,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。旨在通过该行动实施,使我国用十年时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。无论是工业 4.0 还是工业互联网亦或是中国制造 2025,围绕制造部分的主题都是一体两面,其核心都是实现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,进而实现生产制造的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协同化的目标。因此本篇报告不再区分各自定义的区别,而是从最终目标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中潜在的机会。按照《中国制造 2025》规划,力争通过“三步走”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。(1)第一步:力争用十年时间,迈入制造强国行列。(2)第二步:到2035 年,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。(3)第三步: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,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,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。而在 2025 年前,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“两步走”战略:(1)第一步:到 2020 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,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,有条件、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;(2)第二步,到 2025 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,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。智能制造,信息化先行。无论从工业 4.0、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 2025的细则看,物理设备与网络世界的融合协同、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都是三者共同的。进一步延伸来看,要实现智能化协同化,前提要以底层的信息化为支撑,实现底层的数据采集和业务流程规范,才能实现上层平台的数据汇集智能分析和网络协同。无疑先要有信息化,才有智能化和协同化。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具硬核价值的产业,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将是一个长期的命题,进而带来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长期成长机遇。那么对于一家制造企业而言,其信息化到底由哪些部分构成?这些部分之间的依存关系又当如何?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 制造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制造的层次结构两个维度来回答。从 制造 产品生命周期来看。一款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研发到工艺设计、到物料采购、到生产制造、到成本效益核算再到产品销售、售后管理,涉及到上游供应商、下游代理商经销商终端客户、企业内部采购市场研发生产制造等多个部门。在这个过程中,当有大规模管理需求的时候,每一个环节无疑都需要信息化工具提供支撑。涉及到诸如 CAD、CAPP、SCM、CRM、MRP、MES 等多款软件产品。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﹌声明:恒一公众号所发稿件、图片、视频均用于学习交流,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!
免责声明